2022年12月11日,由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和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省城镇化研究会会长邹农俭教授主持会议,省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力宣读“青年论坛”获奖论文,并分别为14位论文获奖作者颁奖。
上午,本次研讨会的青年学者论坛在南师随园校区举办,共征集来自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57份,通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2名。获奖作者分别围绕“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经验”“乡村振兴导向下的县域治理”“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城乡基层治理理论创新”等主题,探讨交流城乡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理论创新、发展路径。
下午,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在西康宾馆举办,河海大学环境与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杨光飞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戚晓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浩昇副教授分别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展望”主题作主旨报告。
陈阿江教在《共域之治——传统水域的治理及其启示》报告中对传统水域的河道治理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水域的治理形式及其启示。他表示,河道治理应兼顾生产生活、生产生活也应兼顾河道治理,从而引出环境治理要强调自然之治,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治理形式——无治,是一种无须刻意作为的且自动达成秩序的治理策略。
徐琴研究员在《融合治理与基层治理质量提升》的报告中从民生与秩序两个维度,阐释了基层治理质量低的表现,主要是依法治理水平低、民生服务水平低、公共参与水平低和秩序维护成本高,并分析成因主要是法治观念薄弱、目标导向偏差、评价体系偏差、角色意识错位,进而提出基层治理质量的提升之道在于融合治理,包括目标融合、角色融合、部门融合、主体融合、资源融合与评价融合。
杨光飞教授在《从“适应市场”到“整合社区”:发达地区新型集体经济的功能演进》中强调,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导向应注重社会性。他认为,目前新型集体经济的研究基本是经济学的思路,弱化了和社区的关联性,因此提出新型集体经济的社区回归,即“在地化”的经营模式。
戚晓明教授在《江苏数字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报告中提出,江苏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代表地区,正在大力推行数字乡村治理,但目前仍然存在平台运行各自为政、村干部数字治理能力不足、乡村居民数字素养缺乏以及区域同质化的问题。为此,她提出四大优化路径:推行数字一体化改革,促进基层治理减负增效;做好人才队伍规划,建立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乡村居民素质素养;强调分类施策,防止数字乡村治理“一刀切”。
李浩昇在《城市改造中的“半组织化”协商》的报告中构建了化解城市改造冲突的新模式和分析框架,即“半组织化协商”,通过阐述“半组织化”从发生到解体的全过程,进而分析了群体内部的协商和与权力方的协商的两种协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聚合形态,“半组织化”化解冲突的价值在于从两方面发挥协商作用:其一是成员内部的协商,其二是与基层权力组织的协商。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如何理解和看待“半组织化”协商现象。
在会议交流环节,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力认为,现实生活都与社会现象和社会治理相关,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并进行提炼,学者应该在制度、政策等方面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总结;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监事扈海鸥教授则从文化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治理应该多与社会文化结合,并吸收一些历史资源从而进行创新。
邹农俭会长作总结发言,希望省城镇化研究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可以不忘初心、专心研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需求,为社会治理研究增砖添瓦。邹会长还总结了研究会2022年度工作和,并表示将会尽快研究制定研究会2023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