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增长与江苏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
由南京财经大学石奇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年重大课题《保增长与江苏产业优化升级研究》已经完成,在分析了江苏产业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课题组在报告中提出了实现保增长与江苏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完善政府产业决策机制,二是努力提高劳动力者素质,三是加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是积极推动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六是推动江苏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继续加强。
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具体到江苏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来说,应该看到,产业优化升级既是保增长的指针和基础,也是保增长的出路和捷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当前任务主要包括,克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平衡,尽快改变外向型经济在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局面,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和质量问题,大力推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等等。面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局限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约束条件,当前江苏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应当是:
(一)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1.实行普惠政策与产业专项政策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核心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如生物制药产业专项政策、集成电路专项产业政策、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产业政策等等,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2.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一方面,要在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领域,建立企业为主体研发、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另一方面,对于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要制定专项规划,组建以骨干大企业为领导,生产企业、相关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用户企业等参与的专门组织架构。
3.实行培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中小高技术企业;同时,制定“大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产权清晰、发展潜力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投融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扶持,加快培育数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大企业。
4.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增加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的力度。研究制定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将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能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政策的标准。
5.实行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政策。抓紧制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扶持自主企业发展。要制订需求计划,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民购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自主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内需。同时,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快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产品反垄断、反倾销、反知识产权滥用、反不正当竞争等法规,为自主企业发展提供发展所需的市场空间。
6.加快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强化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实行主要部门负责制;建立科研成果转移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引导研究人员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技术转移;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年度报告制度;在财政科技投入中,大幅度提高支持企业研发的比重。
(二)积极推动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1.把培育商务与研发设计服务业作为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任务。扶持企业研发设计服务活动;对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业企业转制出来的独立研发机构,要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制定包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口器材、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2.建立机制顺畅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生产服务商产生难、发展难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运转顺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进共性产业与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通过直接投资及项目、财政、税收等优惠,承担起启动、引导、激励、推动和保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职责。
3.构建符合国情、省情的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证券信用等级,提高金融中介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建立、完善诱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手段,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成立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构建产业创新投入的金融支持平台。
(三)继续加强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
1.从全球化视角制定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把握与综合管理。制订并实施以资源全球配置为基点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开展一次对全省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全面普查,绘制主要产业集群分布的图谱;鉴别和挑选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确定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在相关机构中增设产业集群规划管理部门,构建全省性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体系。从目前情况看,江苏有五类区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一是外向型出口加工区;二是中小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三是乡镇企业集聚区;四是智力密集区;五是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
2.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交通、电力、信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群发展的硬环境。二是健全相关的支撑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如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专利、会计、评估、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三是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出台支持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提供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五是招强引大,优化集群结构。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国际大项目,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以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3.引导各地产业集群根据自身条件及价值链的驱动和治理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和升级战略。例如,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面临的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选择零配件制造或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后,剩下的关键任务就是通过突破性创新来实现跨越式升级。其中,汽车、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应该在生产领域及其核心技术能力;鞋业、服装、自行车和玩具等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位于流通领域。
4.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导成熟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共创知名品牌。以现有的高新区、大学科学园和软件园等为载体,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引导综合型龙头企业紧紧围绕“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奖励创建以龙头企业(项目)的废物、废料为生产原料的下游企业,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5.加强与国家相关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同时,江苏产业集群应该重视与全球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为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
(四)继续完善政府产业决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产学研以及地方政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智慧,注重相关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性,从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互动机制上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
建立起两个机制,防止产业决策随意性,推进决策合法化:一个是事前的制衡机制,即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另一个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相关责任人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
(五)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现阶段,江苏提升劳动者素质首先要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镇,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同时,还要加快培养创新型、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六)加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实施分类指导方针。二是根据区域发展定位、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适合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三是推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布局和产业的集聚发展。